清明节,慎终追远,孝亲报恩!
2023年4月5日,癸卯年润二月十五,是中国传统节日——清明节。清明是追思,更是追远。曾子曰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。”人们在拜祭中追忆先辈生活点滴,学会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用一种朴素而虔诚的行动,来表达内心深处的铭记。
清明由来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清明,风至,万物生长至此,皆清净明洁,故得名清明。万物生长吐故纳新,
(资料图)
四野明净天清地明。
鸟儿啾啾,桃李初绽,
春山如黛,涧水潺潺。
伴着花香舞于天际,
天地间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喜悦。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,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,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“天、地、人”的和谐合一,讲究顺应天时地宜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。
清明节不仅有祭扫、缅怀、追思的主题,也有踏青郊游、愉悦身心的主题,“天人合一”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。在古代,清明有很多习俗,除了禁火、寒食、扫墓之外,还有踏青、植树、荡秋千、插柳条等等。
清明祭祖孝道是万善的起源,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和得以生存之根本。父母是本,本之本是列祖列宗,所以自古以来,清明祭祖扫墓已成为缅怀先人,纪念祖先的一种淳朴民风与固定风俗,是尽孝道的善好教育,其精神是提倡孝道,不忘根本,承担责任,从而培养子孙后代的孝敬心和感恩心,使心行都能与善相应。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。”
世俗众生因为不明白因果事理,不知道因果通三世,所以经常会选择错误的方法来祭祀祖先。有些人会在祭祀祖先或扫墓时宰杀动物生灵用来供奉,认为这就是对祖先尽孝心,殊不知此法大错特错,不但自己造作杀生恶,还会给先人增加罪业与烦恼,不能带给先人亡灵任何真实利益,事与愿违。
佛在《地藏经》中悲心切切地教戒我们众生:“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,慎勿杀害,及造恶缘,拜祭鬼神,求诸魍魉。何以故?尔所杀害乃至拜祭,无纤毫之力,利益亡人,但结罪缘,转增深重。”所以我们拜祭祖先利益亡人时,只需以素食糕点,水果鲜花与清水摆盘供奉即可,关键是要怀着孝心和感恩的心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、缅怀、恭敬之意。
作为佛弟子,不一定要到清明节才想到祖先。日常也可以做功德、念经持咒回向往生的亲人。就好像亲人去远行了,你可以直接把“钱”打到他的卡上,这里的“钱”就是福报。我们向先祖的福报银行里存福报,他们什么时候有需要,都可以获得利益。
我们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,遵循祖先的教诲、发扬祖先的美德,将所做的一切善行功德回向给他们,令他们早生净域,离苦得乐,这才是实践孝道最具体的表现。 愿逝者得救拔,业障消除,往生净土!愿生者得安乐,早闻佛法,烦恼解脱!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