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时:新闻我来说|今天的你我,能跳出自己的“茧房”么?
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-06-29 23:28:07


【资料图】

03:11
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张砥 曾麒 实习生 郭宛艺

今天,咱聊一个同事的吐槽,看看大家有共鸣没有:他说呀,最近被自家老父亲折腾得有些苦恼。老爷子八十多了,天天沉迷于刷短视频,还时不时给子女转发,至于内容,不是离谱的养生秘诀,就是劲爆的小道消息。明明一眼假,老人家却深信不疑,你说“这些玩意儿信不得”,人却说“你年纪轻轻懂个啥”。

同事很困惑:“父亲好歹也是个退休老党员老干部,不是没有文化,怎么突然就变得这么既轻信又偏执?”这事儿,听着可乐,其实里头的问题很深刻。在传播学上,这其实涉及到一个“信息茧房”的概念。说的是,一个人只想看自己想看的东西,听自己想听的话,久而久之,接触的信息越来越窄,就像蚕宝宝一样,把自己封在了一个茧房里。由此审视一下我们现在的网络行为,随手打开购物网站,是不是你“想买”的东西都在首页上;进入短视频平台,是不是一条接一条都是你“喜欢”的内容……这背后呀,就是算法在盯着你呐。

平台分析着你的使用习惯,揣摩着你的口味偏好。“用户画像”就这样拼凑起来了。然后就是根据你的习惯口味“投喂”,取悦你,迎合你,在你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塑造你。那么问题来了,怎么办?今天的我们还能跳出算法的“茧房”么?说白了,还是那句话,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多听点不同声音,哪怕是跟自己不搭调的声音,多接触异质信息和观点,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。

而对平台来说,以自己当前的用户量和信息量,都已具有明显的公共传媒属性。传媒的使命从来都包括教化引导大众,而不是一味迎合;促进人群沟通,而不是制造对立;谋求社会共识,而不是扩大分歧。为算法注入价值观,将社会责任置于流量逻辑之上。这是对社会负责,也是对平台自身负责。

关键词:

返回顶部